新华社长春7月15日电 题:时速达450公里!智慧产线助力中国高铁更快更稳找股票配资公司
新华社记者唐斓、薛钦峰、曹鹏远
来到位于吉林长春的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活力中国调研行”记者们被一款外形靓丽、内部科技感十足的CR450动车组吸引。这款由中车长客参与研制的动车组样车在不久前结束的武宜高铁正线试验中,最高试验速度超过450km/h。
中车长客高级工程师王雷介绍,这款动车组不仅时速更高、安全性更好,在行车与控制、司机智能交互、安全监控、旅客智能服务等领域还得到全面升级,智能化程度大幅提升,未来投入商业运营后可进一步压缩时空距离,为旅客提供多样化、便利化、个性化服务,乘坐体验更好。
在公司生产车间,高速磁悬浮列车、智能动车组、氢能源市域列车等一批批高端轨道客车产品陆续下线,整装待发。近年来,中车长客通过生产全链条的“数智”驱动,助力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从“制造”迈到“智造”,成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走出去”的一张“金色名片”。
中车长客前身是长春客车厂,始建于1954年。1959年,中车长客生产出第一辆铁路客车。1967年,独立自主研制出新中国第一列地铁列车。
近年来,从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跨国互联互通动车组,到服务于北京冬奥会的“瑞雪迎春”京张高铁智能动车组,再到最新的CR450动车组样车,一批批轨道客车正从高速向智能化实现跨越发展,为我国铁路的历次提速提供了装备支撑。
高铁的运营时速350公里,每秒达百米左右。如此快的速度给动车组的产品质量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生产制造环节是保证高铁质量绝对安全可靠的重要一环。
在中车长客的国铁事业部装配产线上,制造过程数据自动采集,关键操作动作智能控制,产品制造质量精准管控……装配现场集成了包含5G、自动化、物联网、视觉识别、大数据分析等多达10余种数字化技术手段。采访中,“一切业务数据化,一切数据业务化”让“活力中国调研行”记者印象深刻。
中车长客自主研制开发的生产制造管理系统可以根据产品订单交付要求自动生成生产计划,并将生产任务精准派发到现场工位的一线工人。工人通过手持终端可以随时查看工作任务,所需物料也会按计划提前配送,流程更加高效便捷。
在国铁事业部装配产线上,与工人“并肩作战”的是智能力矩、智能监控、智能工具柜等数字智能设备。中车长客流程与数字化部副部长关吉瑞说:“以转向架为例,过去通过手动紧固耗时费力,还可能导致质量问题。如今,智能扭矩系统,实现作业指令分步下达,有效规避了漏装、过扭、扭矩不到位等质量问题的发生,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
多年来,中车长客通过广泛应用数字化管理系统和智能装备,在碰撞吸能、振动噪音、超导技术等方面取得实质进展,构建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动车组、地铁、磁浮列车等9大产品平台30个主型产品,持续提升生产效能。
不久前,在第十二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上,由中车长客研制的国内首辆超导电动高速磁浮列车亮相,最高运营时速达600公里。随着高端智能高速列车产品的不断推出,国产轨道客车逐渐成了高速、安全、智能的代名词,也助力中国高铁逐步从全国走向世界。
在2023年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办期间,中车长客与塞尔维亚签署我国首个出口到欧洲的高速动车组车辆采购合同。
作为中国高端轨道交通装备“走出去”的先行者,中车长客不断开拓国际市场,从1995年实现中国轨道交通客运装备出口“0”的突破,到2024年生产的轨道列车已经出口到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签约额超过140亿美元。
从装备支撑到“数智”驱动,从供应链深度融合到全球市场广阔布局,中车长客的每一步转型与跨越,都是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从“制造”到“智造”升级的生动诠释。(完)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华证券_实盘炒股配资_专业配资股票平台观点